中国临床药学杂志

临床药学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应用 

来源: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5

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,医疗行业也实现了较大进步。中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药性温和,不良反应少,过去常被认为是无副作用、纯天然性的药物。目前,我院在应用临床药学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,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实际在开展临床药物中依然出现了部分服用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,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。基于此,本文对临床药学的实际情况展开多角度研究,下面是详细的资料和方法。

1 资料与方法

1.1 一般资料

选择2017年1月~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,共选择了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。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,分为两组,干预前和干预后,各1000例。其中,男423例,女577例,年龄19~75岁,平均(51.)岁。并选择了中药用药案患者1000例,男431例,女569例,年龄18~77岁,平均(50.)岁。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,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
1.2 方法

1.2.1 点评临床药师中药处方

在开具处方后,审核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配伍,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改正,对处方第一时间进行调整。

1.2.2 实施个体化用药指导

对于患者的用药要由临床医师进行指导,比如: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、服用方法、煎煮方法和功效等,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得到提高。并且,对于老幼、孕妇等人士的用药情况密切进行观察,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。

1.2.3 加强与临床医师的交流

临床药师要与临床医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,并加强沟通交流,使临床医师的中药用药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。如果处方中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,临床医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,并第一时间进行调整,使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得到提升。

1.2.4 提供药学咨询服务

医院要建立专门的药学咨询服务,由临床药师轮流坐岗。患者如果存在疑问就可以及时向临床药物咨询,使中药不合理使用率得到明显降低。并且,患者在咨询用药事项后,临床医师要对患者用药后的感受有充分的了解,从患者的主诉中发现问题,尽可能降低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。

1.3 评价指标

比较实施临床药物干预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本。

2 结 果

2.1 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前后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

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.036%,显著高于临床医学干预后的0.015%,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2.2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使用中药剂型的分布情况

本研究结果显示,临床药学干预前,36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中,使用中药剂型的分布情况为:注射剂18例(50.0%)、片剂7例(19.4%)、丸剂8例(22.2%)、胶囊剂1例(2.8%)、乳剂1例(2.8%)、凝胶剂1例(2.8%)、其他1(2.8%),临床医学干预后,15例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中,使用中药剂型的分布情况为:注射剂7例(46.7%)、片剂2例(13.3%)、丸剂4例(26.7%)、胶囊剂2例(13.3%)、乳剂0例(0%)、凝胶剂0例(0%)、其他0(0%)。从上述数据就可以发现,相比较应用其他剂型的患者来说,应用中药注射剂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明显要搞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在实施临床药学干预之后,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有明显降低。

2.3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给药途径

本次研究结果证明,相比较其他给药途径患者来说,实施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患者比例明显要高。采取妥善的临床药物干预之后,发生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减少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1。

表1 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情况[n(%)]注:静脉滴注给药所占比例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*P<0.05给药途径 临床医药干预前(n=36) 临床医学干预后(n=15)静脉滴注 23(63.8) 9(60.0)口服用药 9(25.0) 5(33.3)外用 4(11.2) 1(6.7)

3 讨 论

中药是我国先人的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。其在使用中,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西药低,因此也受到患者的喜爱。但有相关临床数据调查显示,目前在开展临床治疗的过程中,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呈现持续上升的情况。在发生的这些中药不良反应中,与临床工作的显著相关性有非常密切的联系,而通过临床药物干预手段,能够有效降低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情况。为降低中药治疗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,应开展处方审查、个体化用药指导、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、提供药学服务等临床药学干预。结果表明,临床药物干预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。

上一篇: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
下一篇:PBL教学在临床药学通科学员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